新沧州师范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服务面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到2025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研究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为全面建成地方高水平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
办学层次定位:做强本科生教育,争取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办活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沧州,面向河北,辐射全国。
学科专业定位: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基础,重点加强工学、艺术学、法学和历史学,积极发展管理学和经济学;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和产业学院建设。
(二)学校概况
沧州师范学院地处河北沧州,是沧州市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于2010年开办本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新专业19个。
表1专业布局概览
学科门类 |
哲学 |
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医学 |
管理学 |
艺术学 |
总计 |
所含本科专业数 |
0 |
1 |
3 |
6 |
5 |
2 |
7 |
11 |
1 |
0 |
5 |
11 |
52 |
比例(%) |
0 |
1.92 |
5.77 |
11.54 |
9.62 |
3.85 |
13.46 |
21.15 |
1.92 |
0 |
9.62 |
21.15 |
/ |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893人,折合在校生16923.8人。本科在校生14842人,占比97.49%。
2022年,学校计划招生3860人,实际录取考生3860人,实际报到3800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率为98.45%。招收本省学生3329人。
学校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本科批招生、提前批招生、第二批次招生B。
表2学校生源情况
省份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录取数(人)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7 |
435.0 |
476.92 |
41.92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5 |
480.0 |
512.41 |
32.41 |
福建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4 |
468.0 |
503.57 |
35.57 |
福建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6 |
428.0 |
481.0 |
53.0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0 |
437.0 |
501.4 |
64.4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0 |
445.0 |
498.8 |
53.8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4 |
343.0 |
413.06 |
70.06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1 |
421.0 |
487.79 |
66.79 |
海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10 |
471.0 |
542.9 |
71.9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810 |
443.0 |
505.78 |
62.78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324 |
430.0 |
486.43 |
56.43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50 |
550.0 |
614.0 |
64.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40 |
605.0 |
633.0 |
28.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历史 |
100 |
443.0 |
531.0 |
88.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物理 |
100 |
430.0 |
531.0 |
101.0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3 |
405.0 |
485.18 |
80.18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2 |
445.0 |
504.78 |
59.78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4 |
308.0 |
392.15 |
84.15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6 |
365.0 |
447.79 |
82.79 |
湖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6 |
435.0 |
492.33 |
57.33 |
湖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4 |
409.0 |
466.57 |
57.57 |
湖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6 |
451.0 |
496.33 |
45.33 |
湖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9 |
414.0 |
466.67 |
52.67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5 |
327.0 |
384.15 |
57.15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0 |
364.0 |
422.1 |
58.1 |
江苏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8 |
471.0 |
510.0 |
39.0 |
江苏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0 |
429.0 |
497.4 |
68.4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3 |
440.0 |
480.76 |
40.76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2 |
472.0 |
516.98 |
44.98 |
辽宁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8 |
404.0 |
512.75 |
108.75 |
辽宁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0 |
362.0 |
505.5 |
143.5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2 |
323.0 |
397.25 |
74.25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3 |
366.0 |
437.77 |
71.77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2 |
350.0 |
393.89 |
43.89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8 |
425.0 |
474.96 |
49.96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1 |
344.0 |
420.55 |
76.55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9 |
400.0 |
466.43 |
66.43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0 |
426.0 |
477.7 |
51.7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0 |
466.0 |
519.2 |
53.2 |
天津市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25 |
463.0 |
534.22 |
71.22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9 |
430.0 |
469.11 |
39.11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1 |
505.0 |
550.45 |
45.45 |
重庆市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0 |
415.0 |
497.26 |
82.26 |
重庆市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8 |
411.0 |
477.95 |
66.95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理科 |
13 |
417.0 |
432.85 |
15.85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文科 |
7 |
450.0 |
465.0 |
15.0 |
山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15 |
437.0 |
499.07 |
62.07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4人、外聘教师12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47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6:1。
按折合学生数16923.8计算,生师比为19.98。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8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3.47%;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2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59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6.28%。
表3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784 |
/ |
126 |
/ |
职称 |
正高级 |
73 |
9.31 |
15 |
11.90 |
其中教授 |
70 |
8.93 |
5 |
3.97 |
副高级 |
203 |
25.89 |
47 |
37.30 |
其中副教授 |
182 |
23.21 |
13 |
10.32 |
中级 |
412 |
52.55 |
33 |
26.19 |
其中讲师 |
402 |
51.28 |
2 |
1.59 |
初级 |
0 |
0.00 |
8 |
6.35 |
其中助教 |
0 |
0.00 |
1 |
0.79 |
未评级 |
96 |
12.24 |
23 |
18.25 |
最高学位 |
博士 |
58 |
7.40 |
1 |
0.79 |
硕士 |
540 |
68.88 |
21 |
16.67 |
学士 |
162 |
20.66 |
65 |
51.59 |
无学位 |
24 |
3.06 |
39 |
30.95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352 |
44.90 |
29 |
23.02 |
36-45岁 |
168 |
21.43 |
39 |
30.95 |
46-55岁 |
167 |
21.30 |
43 |
34.13 |
56岁及以上 |
97 |
12.37 |
15 |
11.90 |
我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督促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潜心教书育人。坚持“外引内培”,本学年引进博士6人,赴国内外高水平高校攻读博士学位18人;优化双师型、双师双能型师资认定工作,双师型教师达到184人。建立学科师资人才分类库。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教师专业素养开展全覆盖的通识类培训和分层次的针对性培训,提升了一线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推进我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有效落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推行代表作制,设定校长特别奖,制定职称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等制度文件,废止与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不相适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正确评价导向。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巾帼模范”“师院榜样”评选等活动。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借助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课程思政讲课大赛、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比、微课课件制作大赛、课程思政示范课说课等活动,发挥青年骨干教师、高职称、高水平人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带头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目前我校有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校级名师在帮扶青年教师成长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经费投入
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902.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0.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80.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305.81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5.18元,生均实习经费为51.63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表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
数量 |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
32487.50 |
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万元) |
4887.98 |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
1014.98 |
教育事业收入 |
教育事业收入总计(万元) |
31773.03 |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
其中:国家(万元) |
3539.00 |
地方(万元) |
19316.38 |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
8917.65 |
教改专项拨款(万元) |
0.00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
总额(万元) |
3902.30 |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
13.82 |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2305.81 |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
180.00 |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
100.00 |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
150.00 |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
96.81 |
(三)教学用房及设备
学校总占地面积64.03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50.88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9.44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81012.14m2,其中教室面积84478.33m2(含智慧教室面积810.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5260.03m2。拥有体育馆面积14722.53m2。拥有运动场面积50146.06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5893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0.29(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4.81(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39(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85(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3(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16(m2/生)。
表5占地及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640459.74 |
40.29 |
建筑面积 |
394380.22 |
24.81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181012.14 |
11.39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45260.03 |
2.85 |
体育馆面积 |
14722.53 |
0.93 |
运动场面积 |
50146.06 |
3.16 |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0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31.2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92%。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2295.0台(套),合计总值1.147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26台(套),总值3126.6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5494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7402.66元。
学校目前拥有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校内实践场所315个,其中专业实验室49个,基础实验室35个,实训场所47个;校外实践场所412个。
表6实践教学场所情况
项目 |
学校情况 |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 |
总面积(平方米) |
75727.38 |
总数量 |
315 |
设备台套数 |
12295 |
设备值(万元) |
11469.68 |
校外实践教学场所 |
总数量 |
412 |
当年接纳学生总数 |
5842.00 |
表7支撑专业实验教学校内场所情况
项目 |
数量 |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
面积 (平方米) |
设备台套数 |
设备值(万元) |
专业实验室 |
49 |
86 |
5763.94 |
3403 |
3087.81 |
基础实验室 |
35 |
94 |
4278.72 |
2757 |
1881.57 |
实训场所 |
47 |
195 |
22813.70 |
4130 |
2015.95 |
(四)图书馆及图书情况
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741.9m2,阅览室座位数26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38.99万册,当年新增51200.0册,生均纸质图书82.13册;拥有电子期刊37.84万册,学位论文571.55万册,音视频37253.3小时。2021年图书流通量达到9.12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876.86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67.97万篇次。
表8图书馆及校园网情况
项目 |
学校情况 |
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
138.99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82.13 |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
51200 |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
3.03 |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
91181 |
电子期刊(册) |
378380 |
学位论文(册) |
5715540 |
音视频(小时) |
37253.3 |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2021-2022学年,在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情况下,学校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精准布控科学防控,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落实“四早”要求,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2021年秋季、2022年春季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做好师生返校复工及教育教学工作准备。加强对学校疫情应急处置的复盘,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防疫工作手册、指南,强化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学校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联防联控,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一流专业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通知精神,将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省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点11个,校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点14个。为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成效,举行了一流专业建设中期检查。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从《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标准》出发,围绕7个一级指标就本专业的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规划进行了汇报。检查组从专业特色凝练、七色教育内涵、育人成果展示等方面对各专业汇报内容进行了质询和点评,并提出了专业整改和推进的思路与方向。
(二)师范类专业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我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审核评估工作高质量发展,组织相关人员赴西安参加2021年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一期学校培训,同时作为线上分会场之一,组织各学院参加了线上同步培训,对我校深化认证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认证工作进展形势的了解,扎实做好认证评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认证工作,振兴教师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全面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制定《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2022年5月圆满完成2022届师范生免试认定校内考试;与沧州教育机构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教学实践环节得到不断强化。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用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思路,近千名师范生参加集中实习,师范生多次在国家省级各类师范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
2021-2022学年,学校共开设各类课程1592门,3469门次。
表9全校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数 |
课程门次数 |
双语课程门数 |
平均学时数 |
平均班规模(人) |
专业课 |
1516 |
2507 |
35 |
41.73 |
53.49 |
公共课 |
76 |
962 |
8 |
36.06 |
99.86 |
表10全校课程规模情况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次数 |
课程规模 |
30人及以下课程门次数 |
31-60人课程门次数 |
61-90人课程门次数 |
90人以上课程门次数 |
专业课 |
2507 |
397 |
1437 |
410 |
265 |
公共课 |
962 |
4 |
196 |
286 |
494 |
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团队研究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着力打造线下“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学校现有省级线上一流课程2门,省级线上一流立项建设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立项建设课程3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立项建设课程2门;省级社会实践一流立项建设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
思政课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实施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喜迎二十大召开”线上实践教学,着力打造思政“金课”,不断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现已成功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打造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制高点,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校评选出10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建设课程,《色彩与风景表现》《无机化学》《会计学》等3门课程和沧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首批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为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七一勋章”获得者感人事迹,利用和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举行了“百年同心向党,星光闪耀课堂——‘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融入课堂”阶段性工作专题汇报。《沧州师院:“画、写、唱、诵”宣扬“七一勋章”精神》等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被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大学校园里的别样思政课》等相关作品被《央视频》《冀云》等国家省市级权威媒体报道40余次,唱响了师院育人主旋律。
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佳绩。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劳动教育、美育、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600余名学生参加“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一)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1-2022学年,学校完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项62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8项;校级验收54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9项,并圆满完成本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后疫情时代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主题,按照《沧州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管理办法》(校发〔2019〕145号)《沧州师范学院关于2021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严格评审,39项课题获批立项开展研究,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5项。
2022年度第二十五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河北赛区评选,我校报送参赛作品30项,共获奖19项,其中高等教育微课作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课件作品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此外我校教师马文娟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分别斩获“2022年度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二)实习实训与产教融合
加强实习实训管理,继续完善毕业论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网上过程监管与网下环节质量督查相结合,实时掌握师生互动情况,一键生成各类数据,打造我校“互联网+毕业论文”模式。
与雄安新区容城教育局雄安新区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选派44名小学教育专业实习学生赴雄安新区顶岗实习,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基础教育事业,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援疆支教、文化润疆成果突出。继续派出第三批援疆支教学生58人支援轮台基础教育,缓解了轮台县中小学教师编制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沧州-轮台两地教育联盟的建设。实习学生除教学外,担负起“文化使者”的重任,切实融入到当地“文化润疆·燕赵先行”的大工程中。在4个月的实习期内,他们结合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协助当地完成“文化润疆”——“英华锦绣聚丹青”“百灵歌啭映胡杨”“琅琅声飘诵华章”“盛世武魂展英姿”的四个传统文化主题的筹划、辅导和展演工作,深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好评。支教活动结束后,五名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留在新疆任教。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多次召开产教融合专题会议,邀请常熟理工学院冀宏教授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题讲座,推进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为落实沧州师范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以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为主体,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7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绿色化工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三)创新创业教育
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召开全校就业工作大会11次,校领导访企拓岗100余次,开展“百日冲刺就业行动”,设立河北人才服务中心在我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分中心,不断挖潜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年底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坚持以赛带训,在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开展创业小屋项目制作等创业培训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就业“出口”的畅通促进了招生“入口”的提质,招生录取分数和生源质量连年提升。
表11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项目 |
数量 |
是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是 |
是否开设创新创业学院 |
否 |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单位 |
沧州师范学院 |
是否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是 |
创新创业奖学金(万元) |
5.0 |
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万元) |
50.0 |
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数(册) |
2 |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151 |
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350 |
在校学生创业项目 |
项目数(项) |
18 |
参与学生数(人) |
108 |
获得资助金额(万元) |
3 |
五、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以往专业认证准备工作中评价制度保证方面的不足,出台一系列评价实施办法。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大纲等达成度合理性评价等各层面规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课程的实施及考核。
出台《沧州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办法》,在校级层面建立由常规性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同行评教制度、校院系两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等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体系。
组织了教师教案、课件检查及优秀教案、课件评选活动,进一步强化备课环节,营造学期初良好教学秩序;配合教务处,围绕省级一流专业7个一级指标,开展一流专业专项检查,推进“双万计划”落实;组织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专项检查,强化认证意识,推进认证准备,浓郁认证氛围;组织开展命题质量、课程目标达成质量专项检查,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增加试题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合理性评价表,从试卷命题的信度、效度、规范性、应用性、创新性,阅卷的规范性,课程分析的规范性、科学性上严格审查把关;利用学习通、腾讯会议,组织期末考试线上巡视督导,确保线上考风考纪整肃严明。
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对2022届集中教育市区和各县乡镇实习质量进行质量跟踪调查,通过电话调研与问卷星方式,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教务处和各相关院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对2022届毕业论文从命题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评价,纠正毕业论文成绩非正态分布、个别导师评语雷同等现象。
健全学生信息员网络,利用雨课堂召开阶段性学生座谈会并通过问卷星、在线软件收集春季学期线上课堂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向院系反馈,并及时跟进反馈后改进情况;紧扣学校教学重点工作——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等,开展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教学督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大增强。
表12评教相关信息
项目 |
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数(人次) |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人数(人) |
学年内督导听课学时数 |
学年内校领导听课学时数 |
学年内中层领导听课学时数 |
数量 |
12778 |
46 |
1472 |
164 |
624 |
紧密结合专业认证、审核评估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部平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和2021-202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服务我校教学宏观管理与决策。
六、学生学习效果
创新学生管理与服务举措,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配齐专职辅导员队伍;加强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年培养青马学员300人。开展新生入学、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月、七色之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文明校风和浓厚学风形成;完善“四位一体”资助体系,全年资助1.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600多万元;评选表彰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3000余人,召开五四表彰大会和东塑学子奖颁奖典礼,通过典型引领,形成学生健康成才正能量。
本学年,学生在全国及省部级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奖507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奖83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424项;在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奖7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8项;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14项,公开发表论文、作品14篇。共有3495名本科生顺利毕业,全部获得学士学位。
扎实落实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方案》,充分了解毕业生工作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衔接。截至2022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79.34%。其中灵活就业占76.78%;签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就业354人,占10%;升学205人,占5.87%。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广播电视台、网易、搜狐、今日头条、长城网等媒体的多方关注和广泛报道。
七、特色发展
(一)“红橙金绿青蓝紫”七色教育成为我校亮丽名片
依托“七馆一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师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价值导向。对标国内、省内一流高校,将“七馆一园”打造为重点文化品牌,培育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组建了校本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团队,全力构建具有师院特色、沧州特点、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使七色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力量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打造特色的强大动力。
举办“七色之蕴”文化艺术节,将七色文化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加强体育课堂内外融合,全面建设橙色育人体系。加强“美育大讲堂”建设,探索“共享美术馆”美育路径。以金色教育为主题,开展读书节、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图书馆打造成学生学习乐园。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研究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继续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齐越教育研究中心、齐越教育馆、红旗广播站与齐传之声五大平台作用,深入开展语言文字推广宣传工作。通过建设卓越校园文化,汇聚师院正能量,激励师生主动作为、创先争优,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打造 “七色文化”主题育人模式,形成了“七色文化”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三全育人”水平。
将学校的七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使七色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融合,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我们的场馆资源和沧州地域文化资源,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式,紧扣专业特色,将本校场馆文化、沧州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场馆、当地资源变成教研活动的前沿阵地,打造“时时处处是课堂”的实践教学。
七色教育秉承专业特色构建、思政课堂打造与地方文化传承三位一体、互通互融理念,述讲属于沧州师院自己的故事,凝练出了具有师院特色的育人体系。
其文化育人品牌溢出效应持续放大,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红橙金绿青蓝紫”七色教育已成为我校对外展示形象的亮丽名片。
(二)师范类专业建设全力推进
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把“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基本任务,要求落实“坚守师范院校主责主业”“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师范类人才。
对照教育部“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认证要求,确定“样板示范、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我校除科学教育专业暂无毕业生外,其余13个师范类专业全部申请认证。截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已于2021年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即将于2022年10月份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考查;小学教育、英语、生物科学3个专业已经通过河北省教育厅专家认证调研,正处于认证申请阶段;化学等4个专业即将于2022年11月底迎接河北省教育厅专家摸底调研。我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步伐不断加快,师范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生15893人,其中师范生8036人,占比50.56%。
为切实做好师范专业建设工作,在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资金投入、师资结构、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我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师范类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其中师范类专业7个;其余师范类专业已全部遴选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全部为师范类,分别为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按照师范类毕业生每生500元,非师范类毕业生每生300元,师范类非毕业生每生每年80元,非师范类非毕业生每生每年50元的标准,核算经费预算额度,师范生教育实践经费高于学校平均水平。在现有微格教室、教改体验室建设基础上,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了含“三字一话”、教学设计、模拟训练、班级管理、教育研习、名师指导室等面积4061平米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我校师范生根据教学计划有序进行技能训练,提升了职业素养与能力。
持续开展师范类本科生教学技能、“两笔字”、普通话演讲、“多彩校园”学生解说能力等比赛和万人诵读等活动,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在全国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华文”师范院校化学教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等省级、国家级比赛中,我校师范生获奖99项,其中国家级奖32项,省部级奖项67项。积极打造高校、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UGS联盟。探索与中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共同发展机制,实现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共赢。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和全方位的见习、实习、研习,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2022届师范类毕业生1700余人,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1094人,初次就业走向教育工作岗位的783人,占比45.6%。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学校仍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目前我校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标准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高水平学科专业少,各专业办学资源不平衡。
2.教育教学理念更新需与时俱进,课程建设亟需加强,高水平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还有待增加。
3.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科结构亟待完善。高层次人才数量比例有待提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师资还不能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亟需提升。
4.高端项目立项率不高;学术梯队建设任务艰巨;学科建设对专业的支撑较为薄弱,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5.校园建设和办学基础条件仍需加大投入。
(二)问题应对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接下来,学校将精心谋划,积极推进,破解难题,争取打开教学工作新局面。
今后几年,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抓住“人才培养质量”一条主线,着眼提质创新“内涵式建设”和“特色发展”两个关键,聚焦“双万计划”“专业认证”“课程育人”三大任务,实现“专业发展水平”“课程建设水平”“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区域服务水平”五个提升。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正确方向,强化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师范专业,其他专业要全面对接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专业、课程评估,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强化教学研究,出高质量教学成果。压实主体责任,优化资源配置,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专业、课程都要实行归口管理,落实责任人,资源向师范专业、一流专业、争硕专业倾斜。
按照“控总量 优结构 强培训 提质量”建设原则,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提高人才培引质量,优化高层次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双师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照师范专业认证、硕士建设单位申报等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大相应人才的补给与储备。加强学校师资库建设与管理,统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组建校本培训专家团队,制定新入职教师启航工程、青年骨干教师远航工程、优秀教师领航工程等多层次、全覆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成立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对教师开展常态化师德养成教育。完善青年教师评优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修身正己,严谨治学。改进教师考核办法,制定教师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制度。
积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逐步构建学校一体化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建设大数据分析与展示技术平台。围绕各层级发展与变革目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形成智能决策体系,指导各级职能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及院系构建数据决策与分析模型,并与具体管理和服务场景相结合,提升决策精准性和及时性,助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全力推进校园二期工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教学和生活用房,努力将新校区打造成智能、节能、绿色的现代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