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清亮的歌声从沧州市第八中学音乐教室飘出,旋律婉转悠扬,引得走廊里的师生纷纷驻足。6月11日上午,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22级45名学生走进沧州市第八中学,开展了一期教育见习活动。该校音乐教师穆洋老师带来的《茉莉花》民歌赏析与演唱实践课,以“文化为魂、实践为径”的教学设计,为见习学生们呈现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新意”的音乐教育示范课。

“茉莉香”里的文化密码:从民歌到文化认同的启蒙
“同学们,你们知道《茉莉花》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吗?”课程伊始,穆洋老师并未急于教唱,而是以一个问题引发思考。她通过PPT展示清代《鲜花调》手稿影印件、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旋律片段,结合“鲜花调”“茉莉花”在江浙地区的民俗寓意(如“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将一首经典民歌背后的历史脉络、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娓娓道来。
穆洋老师特别强调:“民歌教学不能只教‘do re mi’,更要让学生读懂‘音符里的文化’。”她结合方言发音特点(如江苏扬州话的“茉莉”发音),分析原曲“五声音阶”的婉转韵味,让学生明白:“只有理解了文化根脉,唱出来的旋律才有灵魂。”

“手把手”的演唱指导:从技巧到情感的共鸣
在演唱实践环节,穆洋老师以“分层指导”为核心,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闻到花香”“思念亲人”的场景,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

“双向成长”的教育课堂:从学生到准教师的启示
此次见习不仅是音乐学子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教育观察之旅”。课堂后排,见习学生们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有的标注穆老师“情境导入—文化讲解—分层指导—情感升华”的教学流程;有的摘录“用方言辅助发声”“用生活场景唤醒情感”等实用技巧;还有的关注到穆老师如何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演唱自信。

此次见习是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与沧州市第八中学合作项目的重要环节。穆洋表示:“高校学生的理论优势与中学课堂的实践需求碰撞,能产生更多教学创新的火花。”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发“民歌文化”“音乐与非遗”等特色课程,推动优质音乐教育资源下沉。